第九十七章 學女紅
關燈
小
中
大
烏由縣城也是五天一個大集,逢二排七。胡蘿蔔是大路菜,只有集上才賣的快、賣的多。平常日子很少有人多買,臘梅也只好五天趕一個縣城大集,賣一百多斤胡蘿蔔。
不趕集的時候,臘梅就跟著母親馬惠恩學針線活兒。
臘梅對針線活兒不陌生,前世裏還落了個“巧媳婦”的美名。但這世這具小身體太小,又頂著個傻名字,要不從頭學起,又得被人們議論。
何況,跟著母親學針線,還是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。臘梅不想錯過這樣的機會,也不想給這具小身體制造過多的異端。
能以從現實中獲得的,就盡量在現實中獲得。而且還要把這功勞歸到母親的身上,以此來增進母女的感情。
由於是重生,又是借了別人的身體,對家的感情,她是剃頭挑子一頭熱,父母哥哥姐姐弟弟誰也不知情。
就連前世的自己王曉華,也被蒙在鼓裏。她又不能說破,只有一個個去團結,去聯絡感情。
母親也是如此。在母親眼裏,她就是一個小傻妮兒,一個別人的孩子,一個被白頭發老奶奶保護的孤兒。她對她的關愛,完全是出於同情。
而小傻妮兒則誤會了,看成了是對她的特殊照顧。為了接近這個家,才與自己的女兒拜了幹姊妹,自己也就莫名其妙地當了她的幹娘。心裏還是把她當成別人的孩子。
臘梅知道這層隔膜無法打消,唯一的辦法就是多接觸她,用真情打動她,讓她真心喜歡起自己來,並為有這樣的一個“幹女兒”感到驕傲。
臘梅深知:世上感情最深的,一是父母子女,再就是師生了。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。既然不能以父母相認,那就做她的一個乖學生。
有了這層“師生”關系,再孝敬起他們來,就有了正當的理由。並且可以持續一輩子。
這樣,母親也好接收,感情也會突飛猛進。
這方面臘梅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:不到半年的時間,她已經跟著姐姐王曉玲學完了一至四冊小學課本,現在與王曉玲同步。
有時王曉玲不會解的算術題,她裝作與她探討,打開她的思路,王曉玲就會很快做出來。
由於她運用的巧妙,王曉玲察覺不了,反過來再給她講解。她很快“會”了,王曉玲高興得沒法,直誇她聰明。人面前說起來,常常引以為榮。為擁有這樣一個聰明的學生感到自豪。
但也到此為止,她不想超越老師,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“師生”關系。
她也要用這種方式團結母親,無論什麽活兒,都從頭學起,讓母親感覺到她什麽也不會,什麽都是跟著她學的。
學生優秀,老師有面子,讓母親為此感到驕傲,從而樹立起自信心。
“幹娘,你教我做鞋吧,從一開始打袼褙教起。”臘梅拆了一包袱小舊衣裳給了母親,笑著說。
前世的鞋臘梅不敢往外拿,因為都是塑料底兒或者泡沫底兒,而且都是機器制作;現實中都是家做布鞋,手工納鞋底兒,差距太大太顯眼。
再就是本質的區別:這世的鞋由於是手工納的布鞋底兒,透氣,不捂腳,不長腳氣,比塑料底兒的或者皮鞋優越的多。臘梅是真心實意要自己做鞋穿。
“也好,學會了自己侍候自己,不受癟!我這裏有鋪襯,你還拿這個幹什麽?”馬惠恩望著拆洗過的小舊衣裳說。
“我這是給白頭發老奶奶要的。老奶奶一聽說我要跟你學做鞋,很高興,就給了我一包袱舊小衣裳,讓我拆洗了給你打袼褙。”
一聽說是白頭發老奶奶給的,馬惠恩喜不自禁:那可是神家啊,自己用神家給的鋪襯打袼褙,一家子都跟著沾喜慶。
果然按臘梅的要求,馬惠恩從打袼褙教起。
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裏,馬惠恩給生產隊要了兩碗剩玉米粥做漿糊,把案板平放在炕上,先沿著面板外延刷一層漿糊,邊做邊講解:“這樣,為的是容易把袼褙從案板上揭下來。”
“用玉米粥做漿糊行嗎?”臘梅問。
“可以,今天的粥不稀不稠,正好適用。太稀了,黏度不夠,袼褙不挺脫;太稠了,袼褙會太厚太硬,納底子時不好紮針。一定要選一個有陽光的好天氣,為的是在當天就可以把袼褙曬幹。”
馬惠恩在臘梅拿來的舊衣裳片裏找了幾塊整齊的布料,摁在抹好的漿糊上:“一般第一層要用一塊比較結實的布,來做袼褙的底子,這樣的袼褙質量才好。你拿來的與新的差不多,咱就用你這個。”
接下來,就用她包袱裏的,都是穿過的破舊衣服,已經新三年、舊三年、縫縫補補又三年,破舊得已經沒有任何使用價值了,用其打袼褙,真正的廢物利用,也算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型了。
看母親打袼褙也算是一種藝術欣賞,母親高高地挽起襖袖,一手握漿糊刷子,一手拿著布片,刷一層漿糊,粘一層布片,恰如一位潑墨藝術大師在揮毫作畫,轉瞬之間,一幅個性鮮明的布貼畫就做成了。
本來已經糟朽,甚至是千瘡百孔、破舊不堪的東西,經過母親的巧手整理再造,便成為全家老小須臾不能離開的鞋子了。
臘梅看的高興,見一張打完後剩的還有漿糊,搬過一張小吃飯桌,學著母親的樣子,也打了一小張袼褙。
馬惠恩見她打的很是那麽回事,把她誇獎了一頓。
袼褙幹了以後,比著鞋底樣剪下四、五層袼褙,一只鞋底的厚度,再比著鞋樣把邊兒剪齊。
“如果做毛邊底兒的,在底部沾上一層白布就可以了;要做千層底兒,就用同樣的白布斜條沿邊兒,都粘的熨帖之後,幹了,就可以納鞋底兒了。”
馬惠恩諄諄善誘。
臘梅志在學習,粘了一雙千層底兒。
在母親馬惠恩的指導下,臘梅給自己做成了一雙棉鞋。由於人小手小,沒那麽大力氣,又時隔多年沒做過,底子納的有些不整齊,緔得也有些歪扭。
有歌謠這樣唱道:別嫌俺做鞋醜,穿上跑三遭。笑掉了恁的牙,還盛著俺的腳。
畢竟是自己的勞動所得,並且以後再不發愁沒鞋穿了,臘梅高高興興地穿上,在大街上跑了一遭又一遭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不趕集的時候,臘梅就跟著母親馬惠恩學針線活兒。
臘梅對針線活兒不陌生,前世裏還落了個“巧媳婦”的美名。但這世這具小身體太小,又頂著個傻名字,要不從頭學起,又得被人們議論。
何況,跟著母親學針線,還是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。臘梅不想錯過這樣的機會,也不想給這具小身體制造過多的異端。
能以從現實中獲得的,就盡量在現實中獲得。而且還要把這功勞歸到母親的身上,以此來增進母女的感情。
由於是重生,又是借了別人的身體,對家的感情,她是剃頭挑子一頭熱,父母哥哥姐姐弟弟誰也不知情。
就連前世的自己王曉華,也被蒙在鼓裏。她又不能說破,只有一個個去團結,去聯絡感情。
母親也是如此。在母親眼裏,她就是一個小傻妮兒,一個別人的孩子,一個被白頭發老奶奶保護的孤兒。她對她的關愛,完全是出於同情。
而小傻妮兒則誤會了,看成了是對她的特殊照顧。為了接近這個家,才與自己的女兒拜了幹姊妹,自己也就莫名其妙地當了她的幹娘。心裏還是把她當成別人的孩子。
臘梅知道這層隔膜無法打消,唯一的辦法就是多接觸她,用真情打動她,讓她真心喜歡起自己來,並為有這樣的一個“幹女兒”感到驕傲。
臘梅深知:世上感情最深的,一是父母子女,再就是師生了。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。既然不能以父母相認,那就做她的一個乖學生。
有了這層“師生”關系,再孝敬起他們來,就有了正當的理由。並且可以持續一輩子。
這樣,母親也好接收,感情也會突飛猛進。
這方面臘梅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:不到半年的時間,她已經跟著姐姐王曉玲學完了一至四冊小學課本,現在與王曉玲同步。
有時王曉玲不會解的算術題,她裝作與她探討,打開她的思路,王曉玲就會很快做出來。
由於她運用的巧妙,王曉玲察覺不了,反過來再給她講解。她很快“會”了,王曉玲高興得沒法,直誇她聰明。人面前說起來,常常引以為榮。為擁有這樣一個聰明的學生感到自豪。
但也到此為止,她不想超越老師,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“師生”關系。
她也要用這種方式團結母親,無論什麽活兒,都從頭學起,讓母親感覺到她什麽也不會,什麽都是跟著她學的。
學生優秀,老師有面子,讓母親為此感到驕傲,從而樹立起自信心。
“幹娘,你教我做鞋吧,從一開始打袼褙教起。”臘梅拆了一包袱小舊衣裳給了母親,笑著說。
前世的鞋臘梅不敢往外拿,因為都是塑料底兒或者泡沫底兒,而且都是機器制作;現實中都是家做布鞋,手工納鞋底兒,差距太大太顯眼。
再就是本質的區別:這世的鞋由於是手工納的布鞋底兒,透氣,不捂腳,不長腳氣,比塑料底兒的或者皮鞋優越的多。臘梅是真心實意要自己做鞋穿。
“也好,學會了自己侍候自己,不受癟!我這裏有鋪襯,你還拿這個幹什麽?”馬惠恩望著拆洗過的小舊衣裳說。
“我這是給白頭發老奶奶要的。老奶奶一聽說我要跟你學做鞋,很高興,就給了我一包袱舊小衣裳,讓我拆洗了給你打袼褙。”
一聽說是白頭發老奶奶給的,馬惠恩喜不自禁:那可是神家啊,自己用神家給的鋪襯打袼褙,一家子都跟著沾喜慶。
果然按臘梅的要求,馬惠恩從打袼褙教起。
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裏,馬惠恩給生產隊要了兩碗剩玉米粥做漿糊,把案板平放在炕上,先沿著面板外延刷一層漿糊,邊做邊講解:“這樣,為的是容易把袼褙從案板上揭下來。”
“用玉米粥做漿糊行嗎?”臘梅問。
“可以,今天的粥不稀不稠,正好適用。太稀了,黏度不夠,袼褙不挺脫;太稠了,袼褙會太厚太硬,納底子時不好紮針。一定要選一個有陽光的好天氣,為的是在當天就可以把袼褙曬幹。”
馬惠恩在臘梅拿來的舊衣裳片裏找了幾塊整齊的布料,摁在抹好的漿糊上:“一般第一層要用一塊比較結實的布,來做袼褙的底子,這樣的袼褙質量才好。你拿來的與新的差不多,咱就用你這個。”
接下來,就用她包袱裏的,都是穿過的破舊衣服,已經新三年、舊三年、縫縫補補又三年,破舊得已經沒有任何使用價值了,用其打袼褙,真正的廢物利用,也算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型了。
看母親打袼褙也算是一種藝術欣賞,母親高高地挽起襖袖,一手握漿糊刷子,一手拿著布片,刷一層漿糊,粘一層布片,恰如一位潑墨藝術大師在揮毫作畫,轉瞬之間,一幅個性鮮明的布貼畫就做成了。
本來已經糟朽,甚至是千瘡百孔、破舊不堪的東西,經過母親的巧手整理再造,便成為全家老小須臾不能離開的鞋子了。
臘梅看的高興,見一張打完後剩的還有漿糊,搬過一張小吃飯桌,學著母親的樣子,也打了一小張袼褙。
馬惠恩見她打的很是那麽回事,把她誇獎了一頓。
袼褙幹了以後,比著鞋底樣剪下四、五層袼褙,一只鞋底的厚度,再比著鞋樣把邊兒剪齊。
“如果做毛邊底兒的,在底部沾上一層白布就可以了;要做千層底兒,就用同樣的白布斜條沿邊兒,都粘的熨帖之後,幹了,就可以納鞋底兒了。”
馬惠恩諄諄善誘。
臘梅志在學習,粘了一雙千層底兒。
在母親馬惠恩的指導下,臘梅給自己做成了一雙棉鞋。由於人小手小,沒那麽大力氣,又時隔多年沒做過,底子納的有些不整齊,緔得也有些歪扭。
有歌謠這樣唱道:別嫌俺做鞋醜,穿上跑三遭。笑掉了恁的牙,還盛著俺的腳。
畢竟是自己的勞動所得,並且以後再不發愁沒鞋穿了,臘梅高高興興地穿上,在大街上跑了一遭又一遭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